首页

芷晴栖心之栈免费观看

时间:2025-05-29 17:50:31 作者:天问二号任务为何探访这两颗星? 浏览量:67334

  中新网西昌5月29日电 题:天问二号任务为何探访这两颗星?

  记者 马帅莎

  5月29日,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,就此开启其漫长的星际之旅。它将飞往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、取样并返回地球,随后再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。

天问二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。白国龙 摄

  天问二号任务为何要探访这两颗星?在漫天星辰中,它们是如何“万里挑一”被选中的?天问二号任务将对这两颗小天体开展哪些探测?此次任务有关专家日前接受媒体采访作出解答。

  人类为什么要探测小行星?

  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苏彦介绍,小行星的形成可追溯到太阳系早期,它不像地球那样经历过物理或化学上的巨大改变,因而保持了原始状态和成分组成,被称为宇宙的“活化石”或“时间胶囊”,对于研究太阳系早期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科研价值。

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认为,小行星探测不仅有助于揭示其自身的演化历程,以及太阳系早期状态,也能为认识地球的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线索。科学家普遍认为,地球在形成初期并没有水和有机物质,是小天体的碰撞将这些物质带到地球。

  天问二号任务为何选定小行星2016HO3和主带彗星311P?受访专家指出,这两个小天体均具有良好的工程可达性和独特的科研价值。

  地球的“神秘舞伴”

  2016年,人类首次捕捉到小行星2016HO3的踪迹。它运行于地球轨道附近,其环绕太阳公转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接近。

  一直以来,这颗地球的“准卫星”都在以特殊的方式与地球“共舞”,并与地球保持着微妙的距离。当它行至地球前方时,会被地球轻柔地推开;待地球向前运行时,它又悄然加速追赶,像是永不停歇的追逐游戏。据悉,由于它的轨道相对稳定,经过前期轨道设计,探测器需相对较低的能量即可抵达。

  小行星2016HO3个头小,直径仅40米到100米左右,地基望远镜很难观测到,迄今为止,人们对它的了解依然十分有限。

  刘建军说,关于这颗小行星的来源,目前有很多猜测。有观点认为,它可能是月球被撞击后形成的碎片,有的认为它来自小行星带,被地月系捕获形成,还有人认为它原本就存在于这条轨道上。“它究竟来自何处,物质组成如何?有待人类进一步探测研究。”

  “活跃的小行星”

  另一个探测目标主带彗星311P的选定亦是如此。主带彗星311P运行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中,它既像小行星般沿固定轨道行进,又像彗星一样喷发尘埃,被称为“活跃的小行星”。这在干燥的小行星带中十分罕见。

  “理论上,主带彗星311P应表现为岩质特性,为何它像彗星一样有喷发物?它究竟是在小行星带中原生产生的,还是从外太阳系捕获形成?这些问题当前仍没有答案。”刘建军说。

  专家指出,近距离探测这颗特殊的小天体有助于了解这类小天体的物质组成、结构以及演化机制,填补太阳系小天体研究领域的空白。

  如何探?

  科学家们期待通过天问二号任务的实施,进一步揭开这两类小天体的神秘面纱。

 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韩思远表示,天问二号探测器针对小行星2016HO3和主带彗星311P科学探索任务,搭载了11台科学载荷,将对相关天体地貌、物质组分、内部结构、可能的喷发物以及轨道力学等方面开展研究。

  “在取得小行星样品后,我们还将对样品物理特性、化学与矿物成分、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等方面开展研究测定。我们也希望通过天问二号任务实施,能够在这两类小天体的认知、起源、演化等方面取得科学研究突破。”韩思远说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“情融两岸·品悟天府”第二届台胞社团领袖四川行活动在蓉启动

“继续深化改革攻坚,努力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”“进一步调动基层抓改革、促发展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激励干部开拓进取、干事创业”“永葆‘闯’的精神、‘创’的劲头、‘干’的作风,一茬接着一茬干,一棒接着一棒跑”……

桂黔民众庆瑶年 推动 “南丹·荔波·环江”旅游跨界融合发展

湖州莫干山高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杰:目前国内把自动驾驶分成6个等级,从L0到L5级。我们现在运行的无人小巴为L4级,L4级的无人小巴具有全球领先性的全无人设计,自动驾驶系统支持全天时、全天候、全场景运行,实现全立体无盲区覆盖。高精度组合定位,可实现10厘米级精度的实时定位。

大范围强降雨即将上线!7省市部分地区有暴雨大暴雨

郭先生的“生意”也并非全部与需求方直接对接,“大一些的景区有自己的运营部门,能直接对接表演团体,而小景区通常是通过传媒公司作为中介找到我们。”郭先生说。

第1视点|推动中秘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

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、重塑全球经济结构。相比往年,2023年“科创中国”系列榜单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,围绕“技术攻关+成果转化+组织赋能+人才支撑”全过程创新生态链,针对电子信息、先进材料、产业基础等重要领域凝练重大科技项目成果,培育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队伍,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。

水利部:广东、江西共30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

有记者提问:据报道,28日,日本正式通过2024年度预算,其中防卫费达7.95万亿日元(约合4100亿元人民币),同比增长16.9%,创下历史新高。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?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链接文字